学院致远大道与图书馆
学院气势恢弘的致远广场
六月的江城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位于后官湖畔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一派生机。校党委在“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中,把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体现和融入到学校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把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贯穿党的建设始终,学校呈现奋力跨越、激情争先的强劲态势,跻身于省内同类学校的第一方阵,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获得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
三大举措 人才强校振翼飞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有着近50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占地面积1080亩,面向现代服务业开设专业35个,全日制办学规模达到1万多人。近年学校面临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委牢固树立人才是学校建设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尚贤任能,提能善政,让才俊竞风流,为发展奠根基
优化人才结构,多形式“选才”。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由“领导点将”走向“制度选人”。加快实施了“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和“年轻干部成长工程”,通过竞争,特别注重让一批“70后”、“80后”干部勇挑大粱。机电工程系一名年轻的女教授通过公开选拔担任了系主任,她团结带领系里的同志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主讲的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一个专业被评为省高校重点专业,并承担了多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该系与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也风生水起,吸引不少兄弟高校前来参观学习。
服务教学一线,多方位“引才”。积极“聚人才、创条件”。学校先后两次公开面向社会引进高层次人才,为这些人才提供安家补贴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等。同时开辟“绿色通道”,不拘一格引进特殊人才。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培养赛马人才,引起很大反响,这一工作就是由引进的一位教授领衔进行的。该校从企业破格引进一名动漫工程师,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学校与江通动画等知名企业开展“订单”教育,最近又成为武汉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提升能力素质,多渠道“育才”。把党员培养成学术骨干,把党外的学术骨干培养成党员。学校先后启动了“培硕”、“引博”计划,近几年,学校发展的党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占近70%,平均年龄35岁左右。除选派一批教学业务骨干和党政干部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深造、担任访问学者外,还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派出123名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做学徒,使教师手上有“油”,书本里飘出机器“香”。
三个同步 基层组织活力显
学校党建工作围绕抓好基层、打牢基础这一重要支撑来深化,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使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相融合,与专业特色建设相渗透,与制度建设相统一,与工作效果相互动。
党的基层组织与教学业务部门同步调整。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把选优训强系部总支书记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从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中选配基层党组织书记,他们能站在专业前沿,谋划专业发展和特色建设。充实了一批学历层次较高、思维敏锐的年轻干部到系部党总支,使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互相交融,形成合力。现在,各系部总支委员中平均年龄36岁,近50%的总支委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
党的工作目标与教学目标同步制定。学校实行了目标管理,把党建工作纳入了目标管理中。党建责任目标包括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4个方面,制定了量化标准。以“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为核心,建立了“党政共同负责制”,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同筹划、同部署、同实施”,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党建工作对教学业务工作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党建效果与教学工作业绩同步考核。学校先后制定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细则》、《党总支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处级干部年度考核评价办法》等,倡导做事文化,抓执行力,抓规范考核,以教学发展实绩作为检验尺度,促进教学工作与党建工作的全面落实,避免“两张皮”现象。
以上措施,使校园呈现奋力争先、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学校致力于打造“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实施了“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教师结构优化工程”、“校园管理创新工程”和“大学精神培育工程”等四大工程。形成了商贸、旅游与酒店管理、烹饪与食品工程、机电与汽车服务、应用艺术、信息技术等六大特色专业群,建有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6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33项。招生就业工作呈现“入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近五年每年填报志愿的考生数均是实际录取人数的10倍以上,第一志愿上线率达27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4%左右,处于全省高校先进水平。
三项效应 党建品牌画卷展
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治庸问责、“三万”等活动,创建党建品牌,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激发“磁场效应”,引领事业发展。围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开展了“寻找岗位闪光点”、“党员领跑工程”、“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等活动,使党组织充满生机,党员争做楷模。学校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都是党员。旅游系一名党员教授带领本团队积极探索“循岗导教2AB”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
催生“聚合效应”,锻造坚强核心。全面推进“五好班子”创建,延伸党建工作链。校领导联系教学系部,系党总支联系教研室,党员教师联系班级,形成立体网络,使党组织的作用体现在学校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系部党总支开展了许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活动,如“三四制师德建设办法”、“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帮一成长计划”、“班班入驻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党员寝室联系点”等各具特色,有的经验和做法还在全省高校交流。
凝聚“文化效应”,构筑精神高地。凝炼了“商者无域,知行致远”的校训,开展了“知行行动”,开辟了“致远讲坛”,推行校园文化“一系一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成为一大“名片”,注册志愿者达到近3000名,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深圳大运、南极科考等,都活跃着该校志愿者的身影。学校获得了中国志愿服务最高奖——中国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原载《长江日报》201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