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商院

长江网:大学生暑假当矿工挣8000:经历比人民币更宝贵

发布时间:2012-09-28作者:张明龙来源:长江网浏览次数:2725

       “大学是半个社会”,跨入大学前很多人都会从前辈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而这句话的下半句往往是,“要在大学里学会接触社会”云云。可是当真正跨入大学才知道,大学本身很纯净,大学就是大学;而社会还需要我们去寻找,大学只不过提供了一个离社会更近的平台。与社会的接触需要年轻人自己迈步出去,每个人的方式不同。

       暑假里,21岁的大学生宁积江,在地下7米深的矿坑里,当起了矿工,一锹锹地为挣够学费而挥汗如雨。50多天后,当他用生出老茧的双手,从8000元收入中取出6000元交上新学年的学费时,感觉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8000元钱,说实话,对一个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巨款了,甚至足够一年的学费。可是在这里我想谈的并不是这个大二的学生多么能挣钱,多么孝顺,多么勇敢。我想说的是这种行为本身的意义。这是一种人生经历,而这种经历的宝贵程度绝不亚于8000块钱。

       在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都陷入一种轨道式的安排之中。从小学到大学,一切都在家长的掌控之中。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都被之前的轨道式教育扼杀了。与外国相比,孩子出格的“能力”太低,出格的几率也很小。一方面是父母依旧延续着从小到大的那种“操控”,另一方面,孩子受制于教育方式的约束,想不出自己该如何去增加更多的校外经历。即使有,也被自己找的各种理由说服。

       功利一点的说,在自己的简历上,如何体现实践能力,关键还是靠在与社会接触的实践当中。而这种经历也会锻炼一个人的自立能力,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

       回到这个报道里来,我并不是要求大学生都要去挖煤,或去做非常重的体力活。我想说的是,增加一种阅历无论是在未来的求职还是对于长远的人生目标都是宝贵的。而在大学里去做这些事,在时间上相对宽松,心理上没有太多牵挂。一旦迈入社会就是被迫的去增加阅历,很多人往往需要一年或者更长时间去“适应社会”。而在大学里能把这种时间节约出来,到了将来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年轻人要敢于去做,一旦有想法,不要随意丢弃,经历本身就是财富。

                (原载《长江网》9月15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