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寻梦。
昨日,满载收获、依依不舍,参加武汉“寻根之旅”冬令营的近两百名海外华裔青少年,乘坐航班返回故国。
孩子们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尼等国。同样是“龙的传人”,来到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从去年圣诞节至今,欢乐、感叹一路相随。“看,我和妹妹包的饺子!”1日中午,来自新西兰的黄颖诗、黄苑薇,展示着自己刚学的“手艺”。
这是姐妹俩第一次来中国。新年第一天,她们就在武汉有了结对伙伴——育才美术高中的魏雅莉、戴柔。“不要放太多馅。先捏中央,再捏两边……”在戴柔家里,黄颖诗、黄苑薇一边听着戴柔妈妈的讲解,一边用包饺子的方式迎接新年。
片肉、切丝、调料……4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来自澳大利亚的梁俊认真地向中国厨师学做鱼香肉丝。有模有样的刀法,让周围的伙伴们惊叹不已。“回去让父母尝尝中国好味道。”在烹饪课上学会了三道中国菜做法,梁俊有些兴奋。
寻根,从现实追溯历史。聆听楚文化讲座、参观黄鹤楼和首义红楼、在省博物馆追寻历史遗迹……在黄冈东坡赤壁,印尼华裔少年李健华和同伴拿出相机拍下各种碑刻,并不时发问:苏东坡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天性活泼的孩子们好奇地听着解说。
冬令营汉语课上,李健华刚弄明白“万事如意”的含义,便在贺卡上一笔一画写下这四个字,并将其送给队中一位同学。表达新年祝福,他很快用上了中国方式。
印尼雅加达南洋国际学校的青年教师蔡宗岂,此次带领30多名学生参加“寻根之旅”。作为领队,蔡宗岂的汉语相当流利。他却说,自己一度想放弃学习汉语。
蔡宗岂是第四代印尼华裔,上小学时当地并未开放汉语教学,他只能偷偷地学习。“在一个缺乏语言环境的地方,你能想象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听中文歌、看中文电影……他借助很多途径去了解中华文化。达到现在能听、能说、会写的程度,他花了15年时间。
联欢晚会上,5岁就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的孙昉然和同伴,用吉他弹唱了一首中文歌《晴天》。“童年的荡秋千,随记忆一直晃到现在……”歌声里,回荡着深深的眷念。
(原载《湖北日报》2013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