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商院

武汉壹周 :武汉烹饪大师南极掌勺:鳕鱼好钓鲍鱼一捡一大盆

发布时间:2013-02-13作者:来源:武汉壹周浏览次数:2699

       有一部日本电影叫《南极料理人》,影片中,厨师西村淳被派往冰天雪地的南极为科考队员们做菜。由于气候、食材等因素的限制,西村淳不得不想尽办法烹制各种各样的美味料理。围绕着吃,影片讲述了一系列令人忍俊不禁的烹饪趣事。

       其实,在我们身边便有一位真正的南极料理人——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烹饪大师王辉亚。

       说起成功入选南极名单,王辉亚至今印象深刻。

       2008年年初,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网站上,首次出现了“第26次南极科考队全国选聘厨师”的消息。这次全国公开招聘,让王辉亚激动不已。

       原来,之前南极考察队对厨师班子并未重视,只是从相关部门的机关食堂选派几个师傅,身体好、能独立烹制上百人的饭食就行,结果,队员们反映饭菜口味单一、够量不够质。要知道,在枯燥单调的极地生活中,人们的各种需求降到最低,安抚人的最有效方式便是端出一盘盘散发着浓浓家乡味道的菜。厨师,也因此成了南极最受欢迎的人。

       最终,经过资格审查、初选,体能测试和冬训,王辉亚成功入选。总结经验,王辉亚说,不仅“菜要做得好吃”、“手艺全面,口味兼顾南北”,在南极当厨师,还需要懂得对仓库食材进行科学保存和合理分配。“万一还差几个月才能回来,仓库的食物就已经吃光了,怎么办?”另外,食物的营养搭配也很重要,“在南极吃出了小病会酿成大病”,这样,专门在学校从事“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研究的王辉亚,无疑要比普通饭店的厨师们更胜一筹。最后,心理素质好不好,性格是否开朗活泼,在南极极端孤独的环境下,有时也会成为一个团队最大的考验。“其实,在南极,最让人惧怕的不是严寒,而是孤独。”王辉亚说。

  为女科考队员炖补品

       王辉亚被分配到长城站。站里的厨房以前是由4个小板房拼在一起的,以一个过道相连,面积约35平方米。为保证站上100多人任何时间都能吃到热饭热菜热汤,王辉亚每天的工作量在16个小时以上。“没有绞肉机,只有人工剁肉,几十人吃的肉圆子一剁就是一两个小时。”科考队员也会常常自发轮班来厨房帮厨,“有一个中科院的博导,研究遗传基因的,主动请命专门负责杀鱼。”这让王辉亚印象深刻。

       后来厨房条件渐渐完善,烤箱、蒸炉、微波炉、绞肉机、豆浆机等一应俱全。王辉亚告诉我们,厨房使用的是灌装煤气,火力和在武汉做饭差不多。

       但在南极做饭依旧不易。食品储藏库距离厨房虽只有百米左右,但从厚厚的积雪里,深一脚浅一脚走过去要花10多分钟。遇到南极暴风雪,一人多高的厚雪封门,根本走不过去。一般情况下,科考队员会主动提供手头的气候数据,帮助厨房做准备。比如搞气象观测的人,预报这几天的温度、湿度、风向、有没有暴风雪,让王辉亚决定该去仓库搬几天的食材来存着。

       在离站区不远的一个企鹅岛背后,有一片比较避风的平静海域,各国的游轮多停靠在此,总能带些新鲜水果过来,这让队员们很开心。吃了半年以后,食物渐渐品种单调了,长城站也会去和俄罗斯站、阿根廷站等交换异国食物,丰富队员的口味。

南极汉味小吃大受欢迎蔬菜是奢侈品(图)

 

汉味小吃大受欢迎

       站里的食物主要以冻品为主,需要用浓油重酱来压住腥味,所以丰富的南北酱料是必不可少的,豆豉酱、柱候酱、虾酱、XO酱等有很多。

       酥鳞武昌鱼是化冻品为神奇的典型。因为冰冻了半年的武昌鱼,干到连鳞都刮不下来,而且腥到无法清蒸。王辉亚决定干脆不去鳞,直接高温油炸,然后红烧,结果大受欢迎。

       为了让“湖北菜在南极大放光彩”,王辉亚预备了面窝勺子、做米酒的酒曲、蒸肉米粉,就连早餐也基本都是湖北小吃:鸡冠饺、糯米鸡、面窝、小笼包、糊米酒、白糖发糕……甚至还有“油香”,这可是在武汉都难以寻觅到身影的传统汉味小吃呢。

       大师就是大师,中国各大菜系,你点得出,只要食材有,王辉亚就做得出。

       有广东队员想吃虾饺,王辉亚会自己用面粉做澄面,冲出的面筋留下来炒着吃;有湖南队员想吃剁椒鱼头,王辉亚会“自制剁椒酱”,把小米辣和姜蒜一剁、用粉条一拌,做出的鸦片鱼头也很快被抢光;有人想吃果冻,零食单里没准备,王辉亚就自己熬琼脂,用牛奶一调,加一瓣橘子,变成“水果果冻”……

  

蔬菜是奢侈品

       “在南极,当你看到新鲜的蔬菜时,眼睛都绿了。”

       在南极的厨房,蔬菜有四大类型:一是速冻菜,二是脱水干制,三是新鲜的,四是自种的。速冻蔬菜有番茄、西兰花等。吃得最多的有两样,土豆和洋葱,土豆吃的时间最长。

       为了满足队员们的心愿,王辉亚于是动手DIY。

自制豆腐

       比如豆腐,王辉亚虽是中国烹饪大师,但从来没有亲手做过豆腐,只能从网上找出教程跟着学习。他从仓库里翻出黄豆和“豆腐王”卤水,用废弃的电饭煲内胆做容器,第一次做,6斤豆子做了3斤豆腐,比干子还老,摔在锅里崩崩响,队员们吃后婉转地说“老王,这个豆腐味道太浓郁了。”后来渐渐做熟练了,3斤半豆子能做19斤豆腐。每逢厨房做豆腐,队里就欢传“老王今天做豆腐了!”东北的队员更是等不及,直接从冷水桶里捞起一块豆腐,搞点蒜、撒点葱,弄一瓶小酒,直接就吃了。

       配电房里,温度有近20℃,很适合发苗,王辉亚就琢磨着种些蔬菜给队员吃。没有土壤,他就将萝卜、黄豆等菜种放在豆渣上,每天用桶提雪化水浇灌,长出的豆苗清甜可口。王辉亚还用铁丝串起大蒜头,等发出绿油油的蒜苗来,队员们便搬去房间当盆景。

       在王辉亚离开长城站之前,特意在电脑上留建了一个“南极菜谱”的文档,他把自己琢磨出的适合南极厨房的菜谱、食材配比需求量、DIY豆腐等方法,都仔细记录下,供后来的厨师参考。

南极钓鳕鱼丰富餐桌大潮捡鲍鱼一捡一脸盆(图)

鳕鱼煮汤,汤白肉嫩,入口即化

  野生海鲜丰富

       南极海产丰富,王辉亚也常常将其搬到饭桌上,丰富队员的饮食。

       鳕鱼在武汉是名贵的食材,在南极就寻常了。一根线、一个鱼钩,捡个石头系在线上就是钓鱼工具了。在鱼钩上装一小块肉放到海里,不一会就有收获。南极的鱼咬食很猛,提出水面还死死咬住不放口。鳕鱼煮汤,汤白肉嫩,入口即化。站内科考队员里也有很多钓鱼爱好者会主动帮忙去钓。

南极鲍鱼,是站里的又一美味海鲜。

       南极鲍鱼,是站里的又一美味海鲜。有队员通过“测潮仪”计算,会跑去和王辉亚说,“老王,今天是大潮,赶紧去捡鲍鱼。”退潮时,岸边大小石头上,吸附着很多鲍鱼,一采一脸盆,个子不大,却比在武汉吃到的鲍鱼嫩很多,沸水一烫就熟,用调料蘸着吃很鲜。

       南极也处处要求环保。国际通行的《南极站废弃物处理规定》执行非常严格,每天上午9时、下午6时,有专人对当日产生的垃圾进行再次分类,一般生活垃圾会被送进废物处理栋销毁处理;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罐头铁盒和碎玻璃则被立即打包,存入库房,在适当时候运回国内处理。王辉亚说,每天做完饭后,立即把垃圾压缩处理,这已成了规定动作。

       “去南极是值得的,毕竟看到的是平生难见之景,还能和科学家聊天获得难得的科普知识。”王辉亚说,“虽然条件艰苦,但如果有机会,还想要再去一次。”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