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县,隶属泸州市,古为“蔺州”,别称“郎酒之乡”,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赤水沿边界由南往东向北流入长江。古蔺是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主战场。中央红军从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进入古蔺,到3月21日四渡赤水离开县境,辗转经历了50多天,途经66个乡、38个场镇,共3次进入古蔺县境内,2次渡过赤水,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众多革命旧址和文物。这里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红军的足迹。
作者:罗春梅(必赢国际437官网大一学生)
调研时间:7月下旬
调研地点: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
长征精神让我立志
回家乡做贡献
这次调研,我听到家乡一些老人感叹:一个贫困边远的小镇现在真的变了模样。在党和政府扶持下,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了。
红军四渡赤水在古蔺县留下了许多故事和永不磨灭的长征精神,就是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指引着我们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如今,家乡拥有许多旅游资源,不仅有自然风景名胜,而且有红色旅游景点。古蔺县太平镇拥有丰厚的红色旅游资源。我是一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旅游业的发展与我所学专业息息相关。我打算以后回到家乡,为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要发展当地旅游业,首先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旅游过程中,游客必然会住酒店。但我此次调研发现,当地住宿业并不发达。我希望自己能回去投身于住宿业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记者黄哲整理)
红军三进古蔺两渡赤水
毛泽东将亲生女儿留在古蔺
在古蔺县太平镇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里,一张张陈旧泛黄的照片和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都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这些是最有力的证据和最有价值的参考,用于证明他们的故事。
古蔺是四渡赤水战役的主战场。红军曾三进古蔺,二度在此渡过赤水。红军第二次、第四次渡赤水的主渡口分别为古蔺县二郎滩和太平渡。为了让红军将士能顺利渡河,当地老百姓自愿把家里的床铺、门板拆下来,送到架桥现场,用来搭建过河的浮桥。
陈列馆中的记载显示,古蔺与长征的渊源更在于,在四渡赤水期间,毛泽东的亲生女儿被留在了古蔺。1935年,毛泽东与中央红军进驻古蔺县白沙镇。贺子珍临产,住在路边一户叫吕福和的农家生下一个女婴。这时,后有敌军追兵,红军必须马上转移。贺子珍掏出仅有的4枚银元交给钱希均,让她把孩子送给贫苦的孤寡老人张二婆抚养,留在人民中间。
毛泽东开完会后匆匆赶来,了解情况后看着虚弱的贺子珍说:“我们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幸福;为了人民的下一代,不得不丢下自己的下一代。张二婆行善,心肠好。托她寄养,既然你放心,我当然也放心了。待以后我们建立了根据地,条件成熟了,再把女儿接回去。”张二婆为孩子取名王秀英。但由于时隔多年、线索太少,毛泽东的这名亲生女儿至今仍下落不明。
红军四渡赤水期间,毛泽东在古蔺度过紧张、战斗的19天,住宿了17个夜晚,行程400余公里,走遍了古蔺的山山水水,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他甚至将亲生女儿留在了古蔺,充分体现了他对古蔺这方水土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唱歌谣、吃野菜、珍藏土陶罐
古蔺人忆苦思甜纪念红军
在赤水河边,我们会时常听到这样一首歌谣:“郎泉之水清呵,可以濯我脚;郎泉之酒香呵,可以作我药。”这讲述的是1935年,红军在二郎滩开仓三天三夜,将从贵州军阀侯之担处清缴来的盐包分发给赤水两岸的穷苦人民。
当时,红军在二郎滩二渡赤水,开仓分盐。为感谢红军扶困济贫,老百姓捧出了郎酒慰问红军。红军指战员得到郎酒后,舍不得喝,大多用来给伤员擦洗伤口。
纪念红军长征,当地人从来不仅限于用歌谣。在参观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时,我看到了红军将士们赠与贫苦百姓的许多物品。老百姓将红军所赠物品视为珍宝。礼物虽小,却代表了红军对老百姓的一片深情,一个土陶罐也代表了一段情谊。红军经古蔺太平渡住村民张世珍家,吃了她家一坛腌菜。因张世珍家中无人,红军走时便将银元放入罐中。张世珍回家后,连声感叹红军纪律严明,将土陶罐保存作纪念。
虽然红军赠银元给老乡的故事至今仍被大家传颂,然而,这样一支队伍在行军时却条件艰苦,忍饥挨饿是常事。家乡老人经常跟我讲起,红军经过古蔺县黄荆乡龙爪大坝时,为了充饥,在山上挖野菜吃。红军走后,当地老百姓把它称为“红军菜”。至今,还有人挖了野菜来吃,忆苦思甜。
红军经过之地无不留下一段段佳话,都刻在了古蔺老百姓心里。当时,年仅9岁的车盛寅亲眼目睹了红军渡过赤水河,他也曾帮助过红军。据他介绍,红军纪律严明,不动百姓一分一毫,还将自己仅有的物品赠与贫苦百姓。红军所到之处,开仓分盐、分粮、分肉,铲恶除奸,扶危济困,做了许多让老百姓拍手称快的事情。红军因此受到了人民的爱戴。据说,当时,古蔺县有800多名贫苦青年参加了红军,出现了父子同入伍、兄弟同参军的动人事例。
曾经与世隔绝
如今古蔺已成现代化城镇
古蔺地处四川盆地最南端,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的乌蒙山系大娄山西段北侧。古蔺因地势崎岖不平、海拔高,交通极为不便,与外界长期处于隔绝状态。据当地老百姓回忆,红军长征时也是在绵延的大山里穿行,物资匮乏。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古蔺县变化不小。去年,古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8亿元,年均增长11.9%,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县抢位跨越之路。打造中国名县,古蔺从传统的酒业入手:投资百亿元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二郎名酒名镇,打造“中国特色酱香酒谷”,规划建设古蔺城镇发展带,挖掘和弘扬四渡赤水经典战役历史文化,塑造“美丽古蔺·郎酒奢香”主题文化品牌等。
近3年来,古蔺县累计投资近20亿元,全面推进“路、水、电、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项目,群众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等问题逐步缓解。古蔺县抓住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生态畜牧、特色果蔬、地道中药材,高标准发展山地烤烟、绿色高粱,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现在,高速公路连接古蔺与外界,当初的穷乡僻壤已经渐渐发展成一个有着“红色”印记的现代化城镇。
(编辑:商轩)
红军开仓三天分盐给穷苦百姓
——探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主战场旧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