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万里长江人文行】两江潮涌处 巴渝文韵浓

发布时间:2025-07-08作者:记者 刘佳硕来源:全媒体中心浏览次数:63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了解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传统技艺与独特的风土人情,7月2日,必赢官网5名师生前往重庆开展“沿着长江读懂中国——长江人文行”研学活动。

重庆,这座依山傍水的“山城”,是长江文化长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

“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磁器口古镇作为本次研学的首站,以其深厚的巴渝文化底蕴迎接了实践队。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曾是重要的水陆码头。古镇里的转运楼是一所独具特色的茶馆堂会,也是一处演出“川剧”的老戏楼。“当变脸演员在台前快速变换着各种各样的脸谱时,我甚至屏住了呼吸,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团队成员张荣轩说:“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川剧表演,但这次身临其境的体验完全不一样,演员们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川剧的神奇与魅力。”

实践队走进古镇里的非遗蜀绣馆。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三星堆文明。在馆内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成员们亲手穿针引线,体验蜀绣这一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从认识绣线、针法,到尝试绣出简单的熊猫图案,“我一开始连针都穿不进去,绣线也总是打结。当黑丝线在布面慢慢‘活’起来,憨态可掬的熊猫模样渐渐清晰,我才真正触摸到蜀绣的细腻与柔美。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也明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实践队成员王浩然说道。

在重庆中国三峡白鹤梁博物馆,实践队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水下探秘之旅。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岸边,是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通过乘坐长达90米的扶梯,实践队深入到数十米深的江底,透过玻璃窗口,近距离观赏到了历经千年的古代长江水文题刻以及著名的石鱼雕刻。“您看这条南宋淳熙年间的题刻,”讲解员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当年的州官带着百姓观测水位后,特意请来文人墨客题诗纪事。”这些石鱼和题刻记录着长江水位的涨落,自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鹤梁上刻下石鱼,每当石鱼露出水面,就预示着枯水期的到来,当地人民用此来预测农业收成,形成了独特的“石鱼出水兆丰年”文化。实践队成员李诗宇说:“站在环形玻璃墙前,我凝视水底石鱼题刻,经过上千年江水的冲刷,这些石鱼的轮廓居然还这么清楚,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深刻感受到长江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研学的最后一站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藏文物11.5万余件(套),如鸟形尊。以三峡文化、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等为特色,馆内设有《壮丽三峡》《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等多个展览,系统地展示了三峡地区的自然变迁、历史沿革以及重庆的城市发展历程。实践队通过观看各类文物、历史图片和多媒体展示,全面了解了三峡工程的伟大意义,以及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对长江文化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脚踏巴渝厚土,触摸岁月肌理;眼观两江文脉,对话千年文明。此次重庆研学活动,通过实地打卡长江人文行地标,让学生们在触摸历史遗迹、体验传统技艺中,深刻领悟到长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时代价值,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激发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编辑 张思渊)

(图片 团队成员)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