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月20日至24日,信息工程学院特研会“茶缘智联”团队前往武当山八仙观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茶园数字化管理系统搭建与茶文化传承,以青年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合照。 团队供
“凌晨五点的茶园会呼吸。”实践队队长陈天品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为记录最真实的采摘流程,队员们跟着茶农摸黑上山,在海拔300米至800米的茶园里,全程记录从采摘、转运到摊晾的全流程数据。
“凌晨五点上山采茶,记不清采了多少斤;病虫害来了只能凭老经验下药;暴雨前总来不及抢收……”在八仙观村茶农恳谈会上,68岁的茶农周明富道出了困扰多年的难题。团队通过走访茶农、梳理合作社近年来的台账发现,当地茶园管理存在人工记录错漏率高、病虫害识别依赖经验、气象预警滞后三大核心痛点,且唐代贡品“圣水绿茶”的制作技艺因老龄化面临传承断层。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团队发挥专业优势,连夜搭建茶园智能管理系统原型。“基于YOLOv8算法开发的病虫害识别模块,通过手机拍照即可实现85%准确率,自动匹配防治方案。”团队队员邵俊杰展示着系统功能,“考虑到山区老人的使用习惯,我们把按钮尺寸放大到2厘米,采用茶园实景图作背景,还加入武当方言语音交互,说一句‘采了鸦鹊嘴3斤’,系统就能自动记录。”茶农王桂芝拿着手机试用系统时评价道:“对着茶树拍张照,手机就能告诉我是什么病虫害,该用什么药,太方便了!”
实践队队员们不仅是技术开发者,更是文化记录者。队员们在炒茶坊蹲守三日,用镜头抢救“揉捻”“焙火”等濒临失传的古法制茶技艺,将非遗传承人“揉捻要如搓棉,焙火需似温玉”的手感标准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模型。为了让年轻人愿意学古法,团队还在管理系统里加了“茶史小课堂”。队员陈婷婷手绘的唐代贡茶流程图,经邵俊杰加持AR技术后,成为了扫描茶篓即可看到祖先煎茶的全息影像。在茶史数字博物馆模块中,点击任意茶园数据,就能查看对应的历史典故,真正实现了“一片茶叶承载一段历史”。
“在整理《八仙观村茶谚集》时,我们发现许多智慧正在消失。‘立夏北风晴,茶田少虫行’这句话,全村只有三位老人能完整解释。”于是,宋灏桢抱着相机把老人们观察天象的细节拍成了纪录片,并配上方言字幕。“这些经验比金子珍贵。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传统会用科技‘说话’。”队员宋灏桢表示。
返程的大巴上,队长陈天品翻看着记满标注着海拔、温度、虫情的田间笔记和茶农联系方式的笔记本说道,“以前写代码为拿竞赛奖,现在才懂,真正的程序要能解生活的bug。”队员们也纷纷表示,此行带下山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对“科技助农”更厚重的理解。
调研现场。 团队供
据悉,该项目已获十堰市农业农村局关注,拟纳入《十堰市乡村振兴2025行动纲要》。团队后续将运营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技术解读与茶文化短视频,还计划每学期返校迭代系统功能。正如队员们在古茶树下约定的:“茶要炒得透,人要扎得深。”
(图片 “茶缘智联”团队)
(初审、初校 卢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