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哐哐!哐咚咚!哐咚哐咚哐咚!”在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中,58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摆手舞传承人彭承金,用布满老茧的手托起大学生田孟阳的手腕。“推磨时,拳头拉高,挥臂有力,一定要抡圆!”这一幕,成为会计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8天实践中最动人的注脚。
彭承金向实践队队员教学摆手舞。 赵冰彦摄
6月29日至7月6日,会计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从武汉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用8天时间完成了一场从文化认知到传播创新的深度实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庆新年、祈丰收的活动,凝结着土家先民农耕文明的智慧。
实践队成员参观来凤民族博物馆。 赵冰彦摄
“您听说过摆手舞吗?”6月29日江汉路上,面对队员徐鹏的提问,大多数武汉市民一脸茫然,少数知晓者也仅停留在“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层面。然而,当实践队踏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的土地,情况截然不同。在当地文化广场,广场舞领舞张大姐擦着汗对队员笑道:“我们这儿三岁娃娃都能摆两下!”她指向广场中央的圆形场地:“重大节日的时候,这里会有千人摆手舞,大家穿着土家族服装,银饰叮当响彻广场,那才叫壮观!”说罢便拉着队员,在《土家迎客歌》中热情地向实践队展示摆手舞动作。
文化广场上的人们跳摆手舞。 赵冰彦摄
这份文化自觉更在校园扎根。据了解,来凤县当地多所中小学已将摆手舞改编为课间操,孩子们踩着明快的节奏舒展肢体,单摆、纺棉等动作融入日常锻炼。曾信心和田榆迪同学表示:“学校一周内会至少安排3节摆手舞的教学课程,以前只觉得它是普通的舞蹈,现在我们会向朋友自豪地介绍摆手舞。”“摆手舞具有独特的民族教育意义,现在孩子们跳出了文化自信!”向老师感慨。
实践队访谈当地老师。 赵冰彦摄
“‘舍米湖’是土家语,意思是美丽的向阳山坡。”走进土家族摆手舞的发源地——百福司镇河东舍米湖村,实践队拜访到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彭承金,他介绍,“摆手舞里的每一个动作都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个播种的动作,握起来的拳头是抓着种子,拨出去是将种子撒进土地中……”在队员向传承人学习过程中,彭承金手把手地纠正动作,他表示,要学好摆手舞,就要实践动作所对应的生活方式,只有在农活中领悟,才能掌握舞蹈的真谛。
彭承金向实践队成员介绍摆手舞内涵。 赵冰彦摄
“一定要把摆手舞宣传出去!一定要做到后继有人!一定要年轻人参与进来!”谈起对摆手舞的传承,彭承金表示现在村中摆手舞队的成员平均年龄在四十多岁,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还要想尽办法将年轻人吸引回来。“我最认可学生传播的摆手舞!”彭承金表示,他希望青年学子能接好传承的接力棒,让摆手舞走进课堂、扎根校园,在孩子们的舒展舞姿中延续生命力。
实践队成员学习摆手舞。 赵冰彦摄
如何让非遗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焕发生机?实践队用镜头给出了答案。“最后一天,我们在花园中架起设备,特意租来土家族服饰,决定拍摄摆手舞的教学视频。”队长陈梦霞说,队员们发现网络上缺乏系统介绍摆手舞动作和寓意的视频,在向传承人学习之后,更觉得有责任讲这个视频拍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摆手舞。“作为土家族人,我为能亲自录制摆手舞教学视频感到骄傲!”从单摆、拜年到播种、插秧再到比脚、擦背,队员田孟阳跟着音乐认真展示动作。
实践队成员租借服饰录制摆手舞教学视频。 赵冰彦摄
舍米湖摆手堂的神龛前,彭公爵主、向大官人和田好汉三尊雕塑屹立在堂正中。正如彭承金所说,“磨鹰闪翅”动作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山中的青年才俊能够走出大山,而摆手舞也将敲响新的鼓点,舞出永恒的生命力。
实践队合照。 赵冰彦
(图片 赵冰彦)
(初审、初校 卢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