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政课走出校园,遇见百年老字号的非遗技艺,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9月2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走进硚口区非遗展示中心——苏恒泰油纸伞展厅,开展了一堂沉浸式的“老字号里的思政课”暨“国学小课”,让思政教育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展厅里,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油纸伞)代表性传承人苏峰老师,成为了这堂特殊思政课的主讲人。“大家来看看我手上这把伞上的图案,是不是有一点像卡通小猫?”苏峰以一把绘有马王堆汉墓出土图案的红色油纸伞为引,为师生们拉开了油纸伞“前世今生”的序幕。
苏峰从中国伞的起源讲起:智慧的祖先受荷叶启发编织斗笠、发明华盖,春秋战国时期的马车上已能见到伞的雏形;汉字“繖”与“伞”的演变里,暗藏着伞衣从丝织物、羽毛向油纸的材质变迁;秦代马车装备的伞,伞柄、伞骨、伞斗等构件一应俱全,印证着古代制伞工艺的精巧完备。
苏峰的讲述里,油纸伞还深深嵌入婚嫁、丧事等民俗场景,成为承载情感与文化的特殊符号。婚嫁之时,两把油纸伞是新家庭里能撑场面的重要成员,也蕴含了许多美好寓意:虽“伞”谐音“散”,但民间以“反意祈福”的智慧赋予其美好寓意——伞骨细密繁多,暗合“多子多福”的期盼。丧仪场合,油纸伞也有独特作用:部分地区会将油纸伞收拢倒置于门口,暗示家中有人亡故,可以上前吊唁,免去了亲人向外界再度提起伤心事的痛苦与宣扬白事的尴尬。从人生的“红妆之喜”到“白事之仪”,油纸伞串联起生命的不同阶段,成为民俗文化里鲜活的“情感纽带”。
做一把苏恒泰油纸伞,需要72道半工序。从挑选湖南茶陵韧性最好的竹子做伞骨,到选用十堰纯度最高的冷榨油刷伞,再到指定陕西郧阳的皮纸蒙伞,每一步选材都“近乎偏执”;熬桐油时,老师傅凭锅里烟气判断火候,这份几十年沉淀的经验,是匠人们“不妥协、不将就”的生动体现——把产品品质做到极致,正是工匠精神最朴素的表达。
围绕着苏峰老师的生动讲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高凌云趁热打铁,与在场师生分享一把油纸伞里的匠心与传承。在这里,有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从选料到制作,从剖竹、制骨到裱纸、上油,苏恒泰对每一道工序都追求精湛、精益求精,这正是新时代青年需要传承的“工匠精神”,是对事业的敬畏、对品质的坚守;有守正创新的“活力密码”,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苏恒泰在创立发展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从款式设计到营销模式,展现出“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根”的发展智慧,为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启示;有超越商业的“社会责任”,如今的苏恒泰,早已超越“商号”的意义——它成了承载武汉记忆、传播非遗文化、弘扬文化自信的城市符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商业之外更有文化责任”,这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鲜活范本。
2024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丁晖炫子说:“原来油纸伞里藏着这么多故事,从工艺细节到精神内核,都让我对传统文化又敬畏又自豪。从前我只在拍照时用到纸伞,之后如果有机会,我还想买一把收藏!”
这场“老字号里的思政课”打破了课堂的边界,让师生在非遗展示中心的现场,触摸历史温度、感受文化厚度,以“苏恒泰油纸伞”的传承故事为载体,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年心中,也为思政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出新的路径。
(编辑 张思渊)
(图片 雷蔻紫)